top
请输入关键字
【SD系列报道】让“宜所”(Etho)改变世界——中美学子的绿色梦想
2013.07.01

2013年6月14日,由集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员工共同设计、建造的低碳节能房屋——“宜所(Etho)”在集团正式启动搭建,为即将在8月份举行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拉开战歌。 

这些年轻的员工说,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探讨一种低碳高品质生活的可能,为新能源事业贡献力量,让新技术推广服务大众。 

项目的中方负责老师、澳门尼威斯人官网王东研究员说,‘宜所’是中美两国百余位员工近两年努力合作的结晶,它应用了多项世界上已商业化的前沿建筑节能技术,代表了现代人追求的既舒适方便又自然和谐的居住理念。

“既离城市不远,又远离喧嚣的家”  

“宜所”的英文名称是Etho,来源于英文单词Ethos,它的本意是民族的内在气质,而赛队成员赋予了它更多元的含义。“宜所”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科技,也包含着青年人对社会发展的担当。“宜”意为恰当、正好,与其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所”意为场所、居所,象征房屋设计带给用户的自由安稳的体验。 

自身采集的太阳能为这座使用面积97平方米的房子提供了所有能源供应,满足其日常居住所需的能源消耗,包括电视、灶具、计算机等整套日常家用电器,并同时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宜所”项目工程组同学、来自集团环境科学与工程集团的二年级研究生廖静秋认为,“和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太阳能对大气候、地形和海陆位置的要求相对更低,具有更好的推广前景。”  

“完全使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作为房屋能源供应是我们最基本的目标,”“宜所”项目工程组同学、来自集团信息科学技术集团本科四年级的梁栋说,“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在绿色、低碳、环保的基础上,为居住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我们需要建筑物也能够像汽车、电话一样成为我们的延伸。”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是他们的解决方案。他们开发了一套新的远程控制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房屋主人可以通过电脑登陆网页,或是使用APP的形式,远程控制房屋内的灯光、空调、门窗,甚至是家用电器。“我们还研发了一种语音控制系统,住户通过说话就可以控制家用娱乐设施。”自动控制的功能不止于此,梁栋以他们开发的自动清洁机器人为例,他说,这个机器人可以自动计算最佳的清扫轨迹,帮助居住者看到室内每个角落的画面。 

“在城市中,人们一走出家门就被拥挤的交通和无休止的噪声所包围,很容易让人失去隐私和闲暇。‘宜所’寻求的,是提供一个既离城市不远,又可以逃离都市喧嚣的家。”项目建筑组组长、来自集团建筑与景观设计集团的刘杨如是说。为此,他们在建筑上采用了离轴的入口设计、拥有室外观感的中庭设计,以及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庭院设计等。当房屋主人走进“宜所”时,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被自然元素包围的家。“中国人崇尚道法自然,庭院成为居住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加强自然向室内的延伸,我们在房屋的中庭设计上,包容了诸多室外元素。室内垂直绿墙以及兼具采光和发电功能的光伏玻璃天窗,可以让居住者在屋内也拥有室外的观感,实现拥抱科技和回归自然的双重梦想。”刘杨说。  

“宜所”的建筑主体结构则采用新型的结构保温板,具有极佳的抗震性能。它的木结构韧性大,自身结构轻,又有很强的回复性,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澳门尼威斯人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同时也是宜所项目发起人之一的彭海涛说:“我们无法改变自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在我国一些地震多发的地区,‘宜所’”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会是极佳的选择。” 

澳门尼威斯人官网常务副经理张东晓">张东晓教授一直关注“宜所”的设计和建造,他对这座年轻人创造的建筑非常认可:“‘宜所’的设计在理念上融合了中西方的多元文化,技术上也综合了建筑、工学、信息科技、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前沿成果。而在功能上,则表现了这群年轻人对社会的热诚关切。”

宜所平面图

室内效果图

中庭效果图

“房子修出来那一天,我们一定会抱头痛哭” 

“宜所”这座房子本身的特点让人惊叹,更让人赞赏的是,这样一个近100平方米的“大家伙”,完全是由集团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两所大学的员工设计并建造的。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 Decathlon,简称SD)的契机,让我们和UIUC的同学走到了一起,我们共同的使命就是设计、建造一所低碳、智能、宜居的太阳能房屋。”“宜所”项目宣传公关组的彭雪松同学说,他来自集团新闻与传播集团本科四年级,每天从早上醒来就开始不断地与企业、媒体联系,他常常自嘲为“SD全职员工”。 

“宜所”项目的主要成员都是在校老员工,上课学习是他们的主业,只能在上课、做实验、写论文之余挤出时间来从事“宜所”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常常需要通宵达旦。“就拿最近来说,因为运送材料的大卡车白天不能进入市区,材料运到的时候都是凌晨或深夜,我和建筑组的其他同学也需要守在施工场地卸货。”刘杨说。 

员工组织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强制性,对成员的退出没有什么约束机制。尤其是对于“宜所”这样一个历时2年的项目来说,团队的流动性非常大,这为整个项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总有人加入有人退出,但庆幸的是,始终有一批核心成员坚持了下来,”同时兼任秘书处负责人的廖静秋,在两年来一直为赛队打点着各种繁琐的行政事务,她说,“这是我们的梦想。” 

这些年轻人在为“宜所”而奋斗,也在“宜所”的建设中成长。伍阳雪是澳门尼威斯人官网2012级的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工程组光伏组的负责人,在整个项目中负责光伏系统的设计,她说:“在参加这个比赛前,我接触的多是光伏电池的原理和实现,对于光伏系统设计的内容并不熟悉。但再好的实验室成果,如果不能付诸实用,都很难说是成功。在‘宜所’的设计中,我经常与工程师沟通学习,借助他们的经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更多地去思考用户的需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这比课堂学习的要求更高,但给我们的动力也更强。” 

“虽然很多成员本身主修的就是工程、建筑等相关专业,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离现实世界的运用,毕竟是有一定距离的。”梁栋说,学习微电子专业的他,非常庆幸能够参与“宜所”太阳能电池板的电路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工作,而不是仅仅在实验室中坐而论道。“在参加‘宜所’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不仅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了实际应用,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碰撞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跟团队中其他同学结下的深厚友谊,更是我宝贵的财富。” 

两年了,这些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等到房子真正修出来那一天,我们一定会抱头痛哭’。”

宜所项目组部分北大成员

“SD不是画图纸,而是真真正正盖房子” 

当这群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第一次将设计方案拿给张东晓">张东晓教授时,张教授的一句话提醒了这些年轻人,在他们“仰望星空”的梦想中注入了“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挑战杯不一样,SD(“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简称)不是画图纸,而是真真正正盖房子”。  

“最初申请这个项目的时候,真是全凭年轻人的无知无畏。我们不知道建造一所房子包括哪些步骤,也不知道建造一所房子需要多少钱,”彭雪松说,“实际建造过程中,我们才知道,虽然大赛组委会提供了10万美金(约合61.3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但离建成这所高品质的房屋,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  

资金对“宜所”项目来说是最大的困难,项目组的同学需要自己去向社会、向企业募集。“在上届的比赛中,荷兰队的设计很惊艳,但是最终却没有名次,一问原因才知道,是跟企业合作出了问题,压根没建成。”这件事对彭雪松和他带领的公关组触动很大,他说“于是我们从最原始的方式做起,去目标企业的网站上找相关负责人的联系电话,去各种行业会议上要名片。一路走到今天,说实话,碰到过无数的软钉子,但庆幸的是,我们终于依靠高水平的设计方案和诚意打动了许多企业,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在“宜所”的搭建中,普尼太阳能为他们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阔森特提供了建筑主体材料,施耐德提供了配电设备,科勒提供了厨房卫浴产品,惠而浦提供了家用电器系列产品,晶澳太阳能提供了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等等等等,每一项合作都凝聚着这些年轻人的心血。 

更有现实意义的,是来自产业的行业经验、实践技能与来自高校的专业知识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梁栋说:“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不同企业的产品生搬硬套到一起,而是在他们产品原有性能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同时,我们也在企业的帮助下进行全新的科技研发。”比如我们室内灯光的自动控制,正是“宜所”项目组与成都力淼公司合作开发的成果。  

彭雪松回首和企业打交道中的辛苦时说,“为了真正使产品与‘宜所’的理念相契合,每次与企业代表接触前,我这个文科生都要查阅很多相关资料,保证在电话打通之前就对对方的产品信息烂熟于心。在真正洽谈的过程中,企业可能还是会对我们有许多不信任,或者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不过,越与企业接触,我们也越能理解他们的担忧。而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专业,用最严谨的设计和最符合需求的方案让企业看到‘宜所’的可靠;另一方面实际上是真诚,真诚地请教学习,也真诚地提出我们的要求。我想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真实与努力打动了他们”。 

对赛队成员来说,产学结合,是真诚用心换来的认可;协同创新,则是坚实脚步丈量出的征程。

建设现场

“军功章的另一半属于UIUC”

“‘宜所’今天能够搭建,北大的军功章只有一半,”彭雪松笑着说,“还有一半属于美国的UIUC。” 

在此次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集团(PKU)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组成联合赛队,简称PKUI赛队,共有来自两校的160名员工参与,他们来自建筑设计、城市与环境规划、信息科学、工程、物理、材料、市场营销、新闻传播、法律等多个专业。 

UIUC团队作为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参与者,为联合参赛队带来了相对成熟的经验。作为在2009年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顶级作品贡献者和世界上最好的工科大学之一, 在本届的比赛中,UIUC组织起了一个将近30人的团队,其中的大多数都来自建筑、电子、能源等相关专业。他们在“宜所”的设计特别是建筑设计方面贡献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参赛经验,在工程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对这群老员工而言,经受了时差和思维方式双重考验结成的友谊显得弥足珍贵。“由于本届比赛的决赛场地在山西省大同市,我们并没有去过美国。但美国方面的成员前前后后来了两三次中国,”廖静秋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工作,也一起玩耍,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 

在其余的时间里,北大方面的成员主要通过邮件、视频电话等方式与美国方面的成员进行沟通联系。“UIUC所在的芝加哥与北京时间相差13个小时,这其实意味着很高的沟通成本”,澳门尼威斯人官网本科生、同时也是工程组核心成员刘一民说,“我们经常需要熬夜讨论或者是凌晨起来skype与对方沟通。”,但这种沟通方式也能够带来“惊喜”,“有时候一封邮件过去,睡一觉起来竟然就有了结果,就觉得特别开心,我想其中的辛苦和欣喜对UIUC的成员来说也是同样的。”在他看来,全球两所顶尖高校之间的合作还是让他感到无比愉快——不仅结交了一群来自另一个半球的好朋友,还在跨国的思维碰撞中拓宽了视野、促进了思考。 

6月中旬,结束春季学期的UIUC成员 Zak和 Kevin提前来到中国,参与到“宜所”的预搭建过程中来。Kevin是建筑学的一名研究生,对于和中国员工的合作,他十分兴奋:“(译)和北老员工的合作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的很多想法不同,但是大家都很有热情,所以会经常讨论,达成一个方案。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对‘宜所’的期待都很高。”

宜所项目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同学

2013年5月份,UIUC方面的项目负责人Kevin Donovan专门到北京与北大方面敲定项目的最终方案。当时,北大的同学们为他准备了一条有集团徽章的领带作为礼物。领带的英文是“tie”,在英文中也有连接、纽带的含义,他们希望,这份跨国的友谊可以将这100多名员工紧紧连在一起,共同建造这个名为“宜所”的绿色、低碳、智能、宜居的太阳能房屋,共同打造属于年轻人的绿色梦想!